男孩子,你是独特又可爱的存在!

2021-10-13

男孩子,你是独特又可爱的存在!

——多动型儿童的自尊修护

保定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   赵雅楠

当我靠近林林(化名)的时候,这个小伙子明显很开心。在座位上扭来扭去,一脸兴奋地看着我。这个刚上一年级,7岁的小伙子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:“嗨~老师,你好啊!~”尾音拖着俏皮的怪调,仿佛我是他发现的一个新玩具。

当我坐到他身边时,他对我说:“老师,你干嘛坐我旁边?”语气中多了一丝警觉,少了许多兴奋。我忽然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,哪有不问问人家,就“占用”人家空间的道理。我连忙向他道歉:“对不起啊,没给你打招呼我就坐下来了,因为我看到只有你这里有空位置,我可以坐在你旁边么?”林林看了我两眼,左手下意识地摸上了他的橡皮:“嗯,好吧。”就这样,我算是成功进入了这位“小明星”的“领地”。

在接下来的听课过程中,我能明显感到我身边这位小伙伴的不自在:一会儿把背挺得直直的,双手规矩的放在桌上认真听课,一会儿就松垮下来,趴在桌子上玩他的橡皮,这样反复了几个来回,看我没有什么反应,仿佛并没有关注他,估计是放松了,才开始专心玩了起来:一场橡皮和尺子之间的战争。

我知道,因为我的存在,小伙子有了一些压力,想表现,想让我这个不认识的外来老师看到他好的一面,给我留下一个初次见面的好印象。但是对于他来说,从头到尾坚持40多分钟的“好印象”太难了,索性“随性而为”。

下课后,我问林林:“刚才那节课,老师讲得怎么样?”林林一下子变得警觉,隐隐还有些愤怒,看着我。估计是没有从我脸上看到指责或是轻视等让他不舒服的表情,他慢慢缓了过来,冲我嚷了一句“不怎么样!”就呼啦啦地跑走跟小伙伴嘻嘻哈哈地玩起来了。就在这短暂的接触中,我意识到,这是一个敏感、自尊感强烈、已经学会自我保护和伪装的孩子了

在之后的交谈中,我从老师和孩子妈妈那里得到了更多关于林林的故事:从小,林林就是个活泼好动的孩子,用妈妈的话说,“家里就没有他祸祸不到的地方”。爷爷奶奶宠着,姥姥姥爷惯着,爸爸在外地工作,一个月也回不了几次家,全靠妈妈一个人管他。情绪稳定的时候,还能好声好气地讲道理,遇到妈妈自己情绪不稳,或是孩子实在不听劝不听说的时候,也会控制不住自己大声地嚷骂孩子。幼儿园的时候,林林是班里的开心果、小可爱,因为机灵、外向、嘴又甜,幼儿园老师们都很喜欢林林。进入到学校,上了一年级,林林的日子就难过了。课堂上坐不住的是他,接话茬的是他,相应地,得到批评多的,也成了他。曾经在幼儿园里的“小明星”,成了课堂上的“小捣蛋”。林林妈妈说,孩子之前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:“我不想上学,我想回幼儿园。”孩子的自尊和自信,受伤了。

然后,林林变得越来越“糟糕”,课堂上越来越不安分,回家写作业成了妈妈最大的“阴影”,做事拖拖拉拉、磨磨蹭蹭。说他也不听,要么就嘻嘻哈哈,耍贫嘴糊弄过去,隐隐有了俗话说的“滚刀肉”的架势。

当我听到这里的时候,我知道这个孩子在面对外界压力时,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,自动地、聪明地学会了应对外界压力的方式:打岔。打岔是萨提亚模式提出的,当人们处于压力状态时,不良的应对模式之一。打岔模式的人,像一个转动不停的陀螺,抓不住它,也固定不住它,稍微靠近它,它就很快地转到了别的地方。给人一种无从下手的失力感。在打岔模式的人心里,会自动屏蔽外界对他的要求、指责,只听到、看到他想听的、想看的。也觉察不到外界环境的变化,不能随着外界情境的变化,做出相应的行为。林林就正在使用打岔这种模式,来面对他的生活。

而自尊受伤,也让林林变得越来越警觉、敏感。渐渐地,孩子分不清“批评”和“指责”,甚至在孩子心里,“说”他就是在“骂”他,在孩子看来,传递的信息只有一个:林林是个坏孩子,大家讨厌这个坏孩子;是因为不喜欢林林,才会这么对待林林。

在孩子这里,情感的伤害是直接的,家长和老师再如何说“我们说你,是为你好”,孩子也不会给予反应,反而会越发的冷漠和叛逆。在行为上,要么变本加厉,要么无言反抗。感受不到“骂”、“说”背后的“爱意”。

处在打岔应对中的林林,自身的感受是什么呢?带着这份好奇,我开始探寻林林的内心世界。

每次下课,我都会跟林林“聊”一会儿,一开始,我尽量不去触及他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、课堂行为表现方面的话题,仅仅是问他“这节课开不开心”,或是“这节课有没有意思”来询问他对课程的直接感受。因为有授课过程做的铺垫,孩子能够在课上看到我对待他的态度,同样我发现,这是一个“忘记了怎么相信”的小朋友,温暖和修补他的自尊和自信,需要持之以恒、始终如一的一致性表现,这其实非常考验老师的性格、情绪的稳定、言行的一致等等,因为就像蜗牛的触角,稍微让他看到老师的“变脸”,就会重新缩回到自己的“壳”里,而每缩回一次,这个“壳”就关闭的更紧一次,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初中、高中生,不愿意和成年人交流的原因之一。

转机开始于第2次的课程,在做活动的时候,林林因为很兴奋,动作大力地把同组的女生拽疼了,恰好我就站在他们组旁边,林林第一反应看向我,我意识到,这是孩子给我出了一份能否靠近他内心的考卷。我并没有急躁或是惊慌,安抚女孩子的同时,确定她没有受伤,只是有些疼痛感,就跟两个孩子,特别是看着林林的眼睛,很温和地说:“在活动中,需要我们要小心一些,保护好自己,更保护好同学。如果你们觉得可以,就拉拉对方的手,继续活动好么?”林林很感激地看了我一眼,主动拉了拉小女生的手,小声说了句“对不起”,两个孩子就继续活动了。

课后,在和林林“聊”的时候,我在考虑要不要提一提这个小插曲,反而是林林自己主动跟我说了起来。

林:赵老师,你为什么不说我呢?

我:你是指课堂上不小心拉到女同学的事么?这个事,我要怎么“说”你呀?

林:就是骂我啊,不然就嚷我。(林林撇了撇嘴)

我:你常常会被人骂,被人嚷么?

林:嗯。(有点不愿意谈)

我:(握着林林的手)能跟我说说,是谁,因为什么嚷你么?

林:老师,还有妈妈,我上课时候不认真听讲,老师说我,还告诉我妈妈,我妈妈也说我。

我:那当老师和妈妈说你的时候,你什么感觉啊?

林:不开心。

我:不开心的意思是委屈么?有点难过?大人骂你,让你受伤了?

林:嗯。

我:(拍了拍林林的背)林林,老师想问你一个问题,你觉得老师为什么会说你呢?

林:老师不喜欢我。

我:真的么?我刚刚听到的是,你说自己上课不认真听讲来着,我怎么觉得老师是因为这个才说你的呢。

林:嗯,是。

我:所以,有没有一种可能,老师说你,是希望你能认真听讲,只不过说得时候,声音大了些,嗓门高了些,因为她可能怕你听不到她说的话,因为如果你听不到老师讲的内容,老师会担心你学习跟不上。你觉得有这种可能么?

林:(有些混乱,有些迷惑地看着我)

我:那林林,老师单独跟你做个游戏好么?就像咱们这节课学到的,我们是能控制自己的注意力的是么?那我们下节课就学着控制一下自己,如果你觉得想动别的东西了,你就想想自己扮演注意力时的样子,在心里抱抱自己,然后继续跟着老师,你看老师会不会说你,可以么?

林林同意了,在下节课上,能看到他别别扭扭的样子,身体时不时扭来扭去,但是能保持坐姿坐在座位上,会悄悄地摸摸小文具,但也会留心老师的反应。甚至老师提问题时,回答对了,还被老师小小地表扬了一下。下课后,他很兴奋地跟我分享,他觉得我猜的是对的。此时我给林林打了一剂“预防针”,我对他说:“你看,当你做到老师的要求时,老师就没有再大声说你了是么?但是我也看到,你做的很辛苦的。这说明,我们的注意力还很弱小,就像刚出生的小鸡一样,林林可以在以后的课上,学习怎么让小鸡长大,长得像林林一样壮实么?

林林很兴奋地点点头,自信的小火苗点燃了。接下来,跟老师和林林的家长沟通,邀请他们帮助一起呵护林林的“小火苗”,要注意和孩子沟通的方法,意识到脑功能的调整是一个过程,所以要包容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的反复性行为,允许他小动作的出现,以提醒代替批评,及时肯定和表扬孩子表现好的地方。在家庭生活中,合理搭配饮食,少喝可乐等碳酸类饮料,少吃油炸食品。

逐渐地,林林不仅仅在心理课上参与度越来越高,对自己感兴趣的课也表现出不错的课堂表现。在年底的测量中,多动数值有所回落。但同时,在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上,注意力仍显薄弱。

不管怎样,我们看到了一个男孩子,从不被了解、到误解再到重新相信的历程,在这个过程中,林林表现出来的敏感、善良、天真、热情是让人非常动容的,是非常可爱的。

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存在,作为老师、作为家长,也许我们最根本要做的,就是了解这份独特,尊重这份独特,接纳这份独特。只有在此基础上,我们才有可能牵起孩子们的手,陪伴他们走向成长。


分享